晚清時期的中國與英美社會

 

  • 余創豪

年少時,每逢讀到中國近代史,都不禁義憤填胸,自一八四零年鴉片戰爭開始,西方列強的侵華行動接踵而來,當時有識之士都主張洋務運動,效法西方文明。在學生時代,筆者並沒有細心研讀十九世紀中期英國和其他西方社會是什麼模樣的,而是籠統地覺得當時的西方一定是先進的文化。

許多以十九世紀為背景的電影,將那時期的英國城市面貌描繪成整潔美觀,但現實卻並不是這樣。在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八年,亦即是一八三二年,霍亂瘟疫開始傳到倫敦,瘟疫之所以能夠迅速散播,是因為英國的公共衛生基本設施非常差,例如去污水系統並不是有效地運作。諷刺的是:英國人以鴉片損害中國人的體格,但自己卻以不同形式自我摧殘。

一八四二年清廷與英國政府簽訂南京條約,在同一年,英國社會改革家查域(Edwin Chadwick)發表一篇報告,題目是:【英國勞工人口的衛生狀況】,他指出英國衛生環境惡劣,若不再改善,瘟疫將會難以控制。查域的報告發表之後,似乎得到了有關當局的關注,一八四八年英國政府成立了健康委員會,謀求改善公共衛生,但倫敦竟然不被包括在計劃之內,倫敦市長認為沒有需要改善倫敦的衛生設施,一切已經完美。英國政府在衛生改革上步伐緩慢,一八五三年英國參加克里米亞戰爭,那時候被派往戰場的英軍,每四人便有一個一去不返,但大部分是在骯髒的軍方醫院中病死,而不是戰死。

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人民亦有許多危害健康的陋習。晚清時期,許多西方人對中國婦女纏足都感到驚訝,認為需要廢除這種為求美感而摧殘身體的愚蠢做法,故此在清末出現了「天足運動」。但在同一時期,西方婦女的服飾亦是對健康有百害而無一利,例如「胸衣」(corset)是一種極具約束性的衣服,「胸衣」收窄腰部,目的是凸顯女性的曲線,但長期穿著,可能會導致肝、胃、子宮等器官移位或者變形。還有一種用支架撐開的襯裙(petticoat),其重量高達十五磅,對女性身體造成沉重的壓力。無怪乎一八五一年美國社會改革家布盧默(Amelia Bloomer)鼓吹女性改穿輕便的燈籠褲,這是美國版本的「天足運動」。可惜那時候大部分中產階級與上流社會的美國女性,都情願繼續穿著傳統衣服,真的是「要靚不要命」。

一八四二年英國作家狄更斯到美國考察,他發現在健康意識上美國人亦很糟糕,例如美國人習慣隨地吐痰,其實,「放飛劍」並不是中國人的專利。美國人亦有自知之明,十九世紀美國公共健康改革家葛拉罕(Sylvester Graham)亦批評美國人連基本的衛生常識也沒有,例如暴飲暴食、很少沐浴、沒有打開窗戶令空氣流通

其實,文明包含著許多範疇,在某些領域有些文明會比較領先,有些會比較落後,而有些問題則同樣地困擾著不同的文明,但共通點是人性的軟弱,倫敦市長否認城市衛生環境惡劣、拒絕改革,這豈不是與中國人拒絕洋務運動、維新變法同出一轍嗎?美國婦女不顧健康而繼續穿「胸衣」、襯裙,這是否與一些中國婦女冥頑不靈地纏足出於同一心態呢?「放飛劍」十分方便於清理喉嚨,沒有教育與法律約束,任何人都會貪圖這種方便。在宏觀下,在某個特定時空,文明也許有高低之分,在微觀下,人種無賢或不肖,人性的定律放諸四海而皆準。

2008.10.6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