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略者

余創豪

歷史學家黃仁宇一生經歷了無數世局巨變,他在回憶錄指出:「如果我挖掘記憶的深處,英國根本不是友善的國家,而是頭號大敵。在我進小學的成長階段,日本不是中國的天字號敵人。」當時,英國殖民地仍然遍布全球,英國是最先侵略中國的西方國家(一八四二年鴉片戰爭);一九二五年發生五卅慘案,上海租界的英國警察殺了十一名中國人;在國民軍北伐時間,英國為了保護其租界利益,常下令炮艇向中國城市人口密集區隨意掃射。

黃仁宇教授說:「日本佔領東北(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局勢才因此改觀,我們開始一步步走向對日抗戰之路時,對大不列顛的印象才從敵人變成善意的中立角色,變成遙遠的盟邦。」

不過,這個所謂盟邦,在中國形勢危急之時,卻封閉了滇緬公路三個月之久,而這公路是中國接受西方援助的唯一通道。後來中國軍隊遠赴緬甸援助受日軍包圍的英軍,但英國傳播媒介對中國的功勞只是輕描淡寫。

正如黃仁宇淡出對英國的仇恨,現在人們對英國已沒有強烈反感,例如政論家趙無眠認為英國雖是侵略者,但亦有建樹:一九零四年英國入侵西藏,跟著在西藏設立郵局、銀行、發電廠……。印度被英國統治百年,一九四七年獨立時,已有鐵路五萬餘公里。

美籍印度裔學者蘇沙(D Souza)也抱著相同的看法,他指出:印度先後受過希臘、土耳其、蒙古、阿拉伯、英國的侵略,但英國人為印度帶來現代化。他強調自己不是為殖民主義辯護,事實上,當年帝國主義者不是為了幫助別人現代化而殖民。

無論如何,現在人們提起侵略者,只會想起希特拉、東條英機、墨索里尼,而不會聯想起維多利亞女皇或英皇佐治。

歷史學家、政治學家提出過不少理論,去解釋為何人們對英國的侵略有這種「良好」印象。我認為,一來是由於其他更可怕的侵略者,將英國比了下去,例如在黃仁宇心中,日本取代了英國的地位,又如蘇沙將土耳其、蒙古、阿拉伯、英國比較,英國人就顯得可取,二來仍是那句老掉牙的說話:「大江東去,俱往矣!」時光將一切沖淡。

現今人們不但不會由侵略者聯想起維多利亞女皇,更不會想起拿破崙。其實,拿破崙是徹頭徹尾的侵略者、獨裁者。法國大革命之後的拿破崙戰爭,為歐洲帶來生靈塗炭的悲劇,法國大革命的理想是廢除專制統治,鼓吹自由平等,當時人們說拿破崙軍隊的「槍尖有主義」,諷刺的是,拿破崙卻放棄共和,為自己加冕稱帝;這位有「文化修養」的大帝,從歐洲各國掠奪藝術品,搬回巴黎以裝飾這藝術之都。拿破崙與希特拉有點相似,兩者都征服了大部分歐洲國家,只是對英國和俄羅斯,卻莫奈其何;而兩者都曾揮軍遠征莫斯科,但在嚴寒天氣下而失利。今天拿破崙還被譽為「法國英雄」,法國一種白蘭地還命名為拿破崙,但德國啤酒卻不會有希特拉牌。

這種「歷史的淡出」,從好處看,「是非成敗轉頭空」,仇恨不會永久;從壞處看,侵略者根本毋須懼怕春秋之筆,歷史並沒有公義的審判。我相信:是非成敗不是真的轉頭空,在人世之外,還有終極的審判。

2002.12.19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