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創豪

很多年前,遠志明等所著的【河觴】,將中國文化看成是大陸型的內向文化,而西方文化則是海洋型的外向文化。在民國時代,哲學家梁漱溟也說過類似的話:中國文化是意欲持平,西方文化則是意欲向前。這些當然只是籠統的一概而論,正如任何人都會有性格上不一致的地方,民族文化亦有互相矛盾的成分。

當今美利堅在政治影響力、軍事、經濟、科技、文化上均稱霸全球,這好像是擴張式文化的典型,可是,另一方面,美國國民性格卻又具有很深厚的內向性、自足感,這種內向性格還有很悠久的歷史。

在二次大戰前,世界列強忙碌於瓜分天下,於全球搶奪殖民地、租界,甚至歐洲小國如比利時、荷蘭等亦不甘後人,分別在盧旺達、剛果、印尼等地方爭得地盤。單是以中國的領土、屬土而論,英國染指西藏、掠取香港,蘇俄控制外蒙古、吞下黑龍江以北,法國佔領中南半島,日本進駐東三省、台灣、朝鮮……。相對之下,美國對搶地盤卻沒有興趣,僅有的殖民地,只是寥寥可數的菲律賓、波多黎各……,而此兩地都是在美西戰爭中由西班牙人手上承繼過來的。

學者對此有不同解釋,其中一說是二十世紀初美國國力還未能與歐洲列強相提並論。這說法有點問題,第一,當時美國之國力總勝過比利時、荷蘭、日本吧!美國當然有能力以武力於海外擴張,第二,其實當時列強亦懼美國幾分,在大羅斯福擔任總統時,德國曾因為委內瑞拉無力欠債而打算出兵佔有委內瑞拉的資產,大羅斯福出面阻止,德國不得已而退兵;日俄戰爭之後,日本不但對俄羅斯苛索,還打算向中國乘虛而入,亦是大羅斯福出面調停,日本才不能「滿載而歸」。

第二個說法,是美國經濟建基於有美國特色的資本主義,歐洲與日本的資本主義,極度依賴海外的市場、資源,故此要爭取「生存空間」。相反,早期美國資本主義只需要內銷市場和內部資源來發展,所以「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並不適用於當時的美國。

但是,還有一個文化上的因素也很重要:美國人口大部分是移民,他們飄洋過海來到美國,目的就是拋開「舊世界」的一切而重新開始,或多或少,他們都有點陶淵明【桃花源記】中遁世者的心態,不同者,是這桃花源並非一條村莊、一座山,而是一片遼闊的新大陸,足夠他們奔馳一生而無厭倦,對大多數人而言,放棄這桃花源中寧靜、和平、舒適的生活,到遙遠的天涯海角去你爭我奪,簡直是匪夷所思。

無怪乎,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起初美國人都不願意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人又不願意加入國際聯盟,因為不想歐洲人的糾紛將美國捲進去。在二次大戰前夕,更有人發起「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運動,強調孤立主義,美國應只管自家事。

二次大戰之後,美國政府之對外政策作出一百八十度之改舷易轍。然而,普遍美國人並不關心美國以外的事物,從一些蛛絲馬跡,你仍可見到美國人內向、自足的性格,例如只有美國本土隊伍比賽的美式足球、棒球,勝出者被譽為「世界冠軍」,彷彿美國就是全世界。二零零二年南韓、日本主辦世界盃,美國廣播公司報導世界盃消息時,幽了美國人一默:「現在美國人終於面對真正的世界盃了!」

2002.6.25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