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終人散,這有什麼意義呢?

余創豪


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博士是英國哲學家和作家,他撰寫了不少通俗的哲學書籍,其中一本名著是:【無神論:一個非常簡短的介紹】,這本書的主要論點之一是:人生並不一定需要有宗教才有意義的,他質疑為什麼我們必須有死後生命或永恆生命這些概念,去使人生變得有意義。他說,當我們觀看體育比賽時,我們期望它有一個決定性的結束,而不是希望比賽無休止地拖延。結束比賽有什麼問題嗎?同樣道理,死亡為整個人生蓋棺定論,這又有什麼問題呢?

在一定程度上我同意他的說法,但在其他方面卻不同意。昨天我觀看了世界杯足球賽中西班牙隊對荷蘭隊的比賽,一百一十六分鐘後雙方之得分仍是零比零,我開始有點不耐煩,我不敢上廁所,怕錯過入球,最後西班牙隊射入一球而取得勝利,我才鬆了一口氣。是的,沒有人希望比賽沒完沒了,但荷蘭隊今年飲恨,他們一定想在四年後一雪前恥。我們只是希望看到今屆世界杯足球賽圓滿結束,但我們仍然希望這個令人血脈賁張的遊戲在四年後繼續進行,四年之後又再四年。在心底深處,我們希望好東西永不止息,永遠沒有曲終人散。

接受死亡為最終目的,這說起來容易,但事實上卻令人難以下嚥。埃爾曼(Bart Ehrman)博士本來是一個保守派基督徒,後來他質疑聖經的準確性和權威性,最後他放棄了信仰。他寫了許多書,指出聖經的不一致和基督教信仰尚未解決的難題,其中一本書是:【上帝的難題:聖經未能回答我們最重要的問題--為什麼我們會受苦?】以下這問題反复地出現在書末:「這又有什麼意義呢?」(What is the point?)無論你在今生積累了多少財富,你不能在死後帶走它,那麼,這又有什麼意義呢?不管你學到多少知識,死亡將結束一切,那麼,這又有什麼意義呢?埃爾曼給予讀者這建議:當你一息尚存,去旅行吧!去參觀博物館吧!去享受生活吧!我為他的失望而感到很失望,他拆毀了基督教信仰後,卻沒有提供了一個比基督教更好的答案,面對死亡否定一切,他不能指出什麼是生命的目的,他只能問: 「這又有什麼意義呢?」

死亡而帶來的焦慮,一切深深植根於人類的心靈,一個世紀以前,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弗洛伊德發現,我們的潛意識不相信自己總有一天會死,這種否定和恐懼統治著我們的生活。弗洛伊德之後,許多心理學家都認同這說法,例如存在心理學家歐文亞隆(Irvin Yalom)說:「死亡的恐怖無處不在,其幅度非常廣泛,人類消耗了大量精力去拒絕死亡。」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卡爾榮格(Carl Jung)也說:生活的恐懼是源於恐懼到地獄的旅程。

總之,巴吉尼和埃爾曼都沒有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令人欣慰的方式來面對死亡,前者告訴我們:結束就是結束,而後者則告訴我們:到達終點前要盡量享受生活。但是,在生命結束後還有什麼嗎?死亡會導向一個新的開端嗎?在此我舉出邁克爾多德(Michael Dowd)牧師的一段文字,來結束這篇文章:耶穌基督的死亡與復活是慶祝一個普遍的真理,這真理就是,死亡是通往更偉大的生命之門。

2010.7.12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