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由意志和道德之關係的討論中,不少人提過以下一點:如果一個工程師為一個機器人編寫一套程式,令他只能做好事,那麼這機器人的所謂好行為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他沒有自由意志來選擇自己的行動。但你可曾想過,這個美善的標準也應適用於神身上呢?
肯尼思•丹尼爾斯(Kenneth Daniels)曾經是一位基督教宣教師,但後來他不僅離開了基督教,而且還寫了一本質疑基督教信仰的書:《為什麼我曾經相信》,在這本書中他寫道:「到底他(上帝)下功夫而達到美善的境界,還是他本來就是美善呢?如果是後者,除了做好事之外,他還有其它選擇嗎?如果他沒有選擇,他只是遵行自己以外更高的道德律,那麼他算是自由嗎?他的智慧是一種美德嗎?他需要小心翼翼地衡量選項,然後選擇最好的嗎?還是他無所不知,自動自覺地知道什麼是最好的嗎?不需要任何努力而得到的東西算是美德嗎?」
這些都是很好的問題,很多年前,筆者也有同樣的疑惑。我是《星空奇遇記》(Star Trek)的影迷,在電影或者電視片集中,每當太空船企業號處於危險之際,我卻毫不擔心,因為我知道所有主角都不會死(除非是大結局或者演員的合約屆滿)。「邪不能勝正」的公式劇本已經老早寫好,無論企業號遇上什麼挑戰、威脅,不管外星人怎樣神通廣大,最後船員都能克服,企業號失敗的機會是零,所謂「勝利」僅僅是一場戲。同樣道理,如果宇宙是一齣星空奇遇記的電影,神的所謂善良和智慧也是虛浮的。
我不是神學家,但我認為這類問題的答案可以概括成四個字:「道成肉身。」兩千年前,神局限了自己,耶穌降世為人,他可以受誘惑,他也可能作出錯誤的決定。反過來說,若耶穌可以不費吹灰之力而克服一切的罪惡和難題,那麼他所謂的美善也無非是一場戲。
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對耶穌的限制有非常精闢的描述:「他不斷地掙扎,有時表面看上去他好似犯罪,他會發怒,他對母親有點苛刻,他躲閃敵人,他不遵守人的法律。」另一位德國神學家艾溫納(Werner Elert)寫過類似的話:「他(基督)生在時空底下,他受制於生物學的規律,他會肚餓和口渴;他也受制於心理學的規律,他會生氣、會愛、會哭、會焦慮。」
瑞士神學家卡爾巴特(Karl Barth)比潘霍華和艾溫納更進一步,他解釋為什麼耶穌必要成為一個人:「基督以實際有罪的人性來拯救我們,……如果沒有耶穌基督,我們便不能在眾多選項中確定什麼是對的。」我相信,耶穌具有完全的人性,他帶著人性的弱點去戰勝罪惡,故此其美善才有意義。這不僅解決了我的理性難題,也給予我情緒上的慰藉,因為耶穌曾經是像我一樣的人,他能夠同情我的痛苦和掙扎。
20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