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宇宙是一齣星空奇遇記的電影 ……

余創豪


在自由意志和道德之關係的討論中,不少人提過以下一點:如果一個工程師為一個機器人編寫一套程式,令他只能做好事,那麼這機器人的所謂好行為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他沒有自由意志來選擇自己的行動。但你可曾想過,這個美善的標準也應適用於神身上呢?

肯尼思•丹尼爾斯(Kenneth Daniels)曾經是一位基督教宣教師,但後來他不僅離開了基督教,而且還寫了一本質疑基督教信仰的書:《為什麼我曾經相信》,在這本書中他寫道:「到底他(上帝)下功夫而達到美善的境界,還是他本來就是美善呢?如果是後者,除了做好事之外,他還有其它選擇嗎?如果他沒有選擇,他只是遵行自己以外更高的道德律,那麼他算是自由嗎?他的智慧是一種美德嗎?他需要小心翼翼地衡量選項,然後選擇最好的嗎?還是他無所不知,自動自覺地知道什麼是最好的嗎?不需要任何努力而得到的東西算是美德嗎?」

這些都是很好的問題,很多年前,筆者也有同樣的疑惑。我是《星空奇遇記》(Star Trek)的影迷,在電影或者電視片集中,每當太空船企業號處於危險之際,我卻毫不擔心,因為我知道所有主角都不會死(除非是大結局或者演員的合約屆滿)。「邪不能勝正」的公式劇本已經老早寫好,無論企業號遇上什麼挑戰、威脅,不管外星人怎樣神通廣大,最後船員都能克服,企業號失敗的機會是零,所謂「勝利」僅僅是一場戲。同樣道理,如果宇宙是一齣星空奇遇記的電影,神的所謂善良和智慧也是虛浮的。

我不是神學家,但我認為這類問題的答案可以概括成四個字:「道成肉身。」兩千年前,神局限了自己,耶穌降世為人,他可以受誘惑,他也可能作出錯誤的決定。反過來說,若耶穌可以不費吹灰之力而克服一切的罪惡和難題,那麼他所謂的美善也無非是一場戲。

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對耶穌的限制有非常精闢的描述:「他不斷地掙扎,有時表面看上去他好似犯罪,他會發怒,他對母親有點苛刻,他躲閃敵人,他不遵守人的法律。」另一位德國神學家艾溫納(Werner Elert)寫過類似的話:「他(基督)生在時空底下,他受制於生物學的規律,他會肚餓和口渴;他也受制於心理學的規律,他會生氣、會愛、會哭、會焦慮。」

瑞士神學家卡爾巴特(Karl Barth)比潘霍華和艾溫納更進一步,他解釋為什麼耶穌必要成為一個人:「基督以實際有罪的人性來拯救我們,……如果沒有耶穌基督,我們便不能在眾多選項中確定什麼是對的。」我相信,耶穌具有完全的人性,他帶著人性的弱點去戰勝罪惡,故此其美善才有意義。這不僅解決了我的理性難題,也給予我情緒上的慰藉,因為耶穌曾經是像我一樣的人,他能夠同情我的痛苦和掙扎。

2012.7.6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