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荷李活將英國基督教文學大師魯益斯(C. S. Lewis)的巨著《納尼亞傳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搬上銀幕,不少人討論這部小說的性質是什麼,有人說這是基督教小說,有人說不是;有人說這是兒童文學,有人不贊成。 筆者在少年時代讀過《納尼亞傳奇之獅王˙女巫˙魔衣櫥》,當時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後來讀了容格(C. G. Jung)心理學關於「神話原型」的分析,才意會到正邪鬥爭、捨己犧牲是植根於人類心理深層結構的共同主題。無可置疑,魯益斯許多作品都瀰漫著戰爭意識。魯益斯對中世紀文學有深入研究,他十分嚮往中世紀騎士精神,認為武士形象就是基督徒的典範。 魯益斯被奉為基督教辯道英雄榜的偉人,可是,以今天的標準來看,他可能備受攻擊,例如對謹守清規的基督徒來說,魯益斯喜歡吸煙、喜歡到酒吧跟朋友喝酒,未免不合聖徒體統;對基要主義者來說,魯益斯不相信嚴格意義的聖經無誤,並且接受天主教的煉獄觀念,他幾乎算是異端;更加糟糕的是,對和平主義者來說,魯益斯在所有作品、演說中都美化戰爭。 魯益斯曾經在牛津大學的和平主義學會演講,他的演講題目是:「為什麼我不是和平主義者?」他說:「如果在一九一四年整個歐洲德國化是邪惡的話,那麼一場制止這種邪惡的戰爭就是正義的。」魯益斯所指制止歐洲德國化的正義戰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可是,不少政治學家、歷史學家卻認為反德國的第一次大戰並不值得歌頌,舉例說,美國軍事歷史學家基根(John Keegan)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悲劇性和毫無必要的衝突。」牛津大學教授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也唱出相同的語調:「這是現代史最大的錯誤。」《軍事史季刊》(MHQ: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創刊編輯羅伯•考利(Robert Cowley)甚至說:「這場世界大戰本來不應該發生。」他指出:在一九一四年英國介入歐陸戰爭的機會原本十分微小,拿破崙戰爭之後,英國盡量避免再度捲入歐陸軍事衝突的漩渦,但是,由於歐洲國家連環結盟,於是本來是地區性的局部衝突卻變成了世界大戰。 當時,基於榮譽和安全的考慮,英國政府懼怕不參加戰爭的後果,高於懼怕參戰的後果。有趣的是,魯益斯也擁有同樣思維,他認為如果一場戰爭是正義和必須的,那麼不參加軍隊就是失去榮譽。在二次大戰期間,英國廣播公司邀請魯益斯主持廣播節目,介紹基督教思想,這一系列特輯後來被編撰成書,題目為【完全基督教】(Mere Christianity),在節目中他說:「武士的理想,亦即是全副軍裝的基督精兵為崇高目標而戰,是基督教的理想。」某次他在牛津大學演講時語出驚人:「戰爭是文明世界必須不斷地經歷的,目的是保存文明生活。」假若這些言論發表在今天,我恐怕許多人會將魯益斯和小布殊總統、羅拔遜牧師(Rev. Pat Robertson)畫上等號。 那麼,筆者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呢?我要抹黑這位人人敬重的基督教文學大師嗎?不是。我要借助魯益斯的主戰態度為小布殊的鷹派路線辯護嗎?也不是。我要用這段故事來指出偉人也會受到時代局限嗎?也不是。我要解剖魯益斯的神話原型、中世紀文學和基督教思想的關係嗎?也不是。 我想指出:年青的魯益斯是牛津大學的學生,在一九一七年加入軍隊,跟著被派遣到法國戰場,六個月之後他受了重傷,結果經過半年療養才得以復元。戰爭結束之後,魯益斯在母校一次演講中指出:戰爭並沒有令死亡更加頻密,「百分之百的人都會死,這百分比不能再增加。」他說戰爭令死亡早一點來臨,戰爭提醒我們生命是何等脆弱。當他二十三歲時,他寫道:「我見過很多死亡〔在戰爭中〕,發現它是超乎尋常和令人難以置信的,一個真實的人是何等真實、何等明顯地活著、與別的東西有何等大的分別。我們很難相信一些東西會突然消失,變成虛無。」在參軍之前和戰爭期間,魯益斯已經放棄了基督教信仰,很多年之後魯益斯才重新歸皈基督,然後對戰爭的經歷作出深切反省,換句話說,他並不是帶著滿腦子「基督精兵前進」這些浪漫激情投軍,相反,他在成熟年歲對基督教屬靈爭戰的理解,幫助他重新詮釋青年時代所面對的生生死死,從而肯定制止德國崛起之戰的正義性。無論我是否同意魯益斯對戰爭的立場,我無法否認他是敢於深切反省自身經歷的偉大思想家。 歷史學家、政治學家可以繼續舉出証據,質疑英國參加一次大戰的正義性,的確,在大戰期間英國採取了一些不光彩的手段,例如發表「巴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支持猶太人回歸巴勒斯坦地,從而爭取猶太人站在同盟國一邊;另一方面,英國又同時應允幫助阿拉伯人脫離土耳其鄂圖曼帝國獨立,目的是打擊土耳其這德國的盟友,此舉種下了隨後永無休止的以阿流血衝突;同一時間,英國與法國達成協議,在戰後瓜分中東。在戰爭結束之後,英國並沒有意思締造永久和平,只是關心自己能否繼續保持世界首強的地位,它接收了德國海外殖民地,將巨大賠款額壓在德國人頭上,要德國永不翻身。此外,英國意識到美國海軍對自己構成威脅,於是嘗試拉攏加拿大去牽制美國。套用今天的術語,英國是搞霸權主義。《納尼亞傳奇》充滿英國式英雄主義,套用現代某些神學家、文化批判學者的術語,捍衛英國利益的魯益斯,利用童話散播「美麗謊言」! 可是,學富五車的魯益斯,是否對以上歷史事實一無所知呢? 2005.12.16
Navig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