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無涯的宇宙是驚人的浪費嗎?

余創豪


過去幾千年來,多數人以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在十六至十七世紀期間,哥白尼和伽利略介紹日心模型,顛覆了人們的宇宙觀。二十世紀初,埃德溫哈勃(Edwin Hubble)發現銀河系以外其他星系存在的證據,但在此之前,人們認為我們的銀河系就是整個宇宙。現在,我們知道地球只不過是無限宇宙中的一粒塵埃,無神論者據此而主張:浩瀚的宇宙顯示出人類和地球並不具有特殊地位,如果人類是上帝所創造,為什麼宇宙有那麼多人類遙不可及的地方?他們存在之目的是什麼?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是無神論者,他說:「對我來說,似乎這個奇妙的廣大宇宙……僅僅是一個讓神觀看人類正邪鬥爭的舞台,這舞台未免太大了。

「宇宙為何如此浩瀚無涯?」這問題一直困擾著沒有宗教信仰和有信仰的人。在改編自卡爾西岡(Carl Sagon)小說的科幻電影【接觸未來】(Contact)裡面,朱迪福斯特(Jodie Foster)飾演的女主角問她爸爸:「你覺得其他行星上會有生命嗎?」她爸爸說:「如果只有我們在宇宙中,這倘大的空間似乎是一個可怕的浪費。

很多年前,我問一位基督徒領袖一個類似的問題:「為什麼宇宙這麼遼闊?這似乎是一個奢侈的浪費。」他回答說:「這浩瀚的宇宙中顯示了神的偉大。」我心想:「如果一個建築師造出一間佔地一千公頃,但只供三個人居住的房屋,而其中九百九十公頃地荒廢不用,那麼我不認為他是一個有效率的建築師。」

在過去,人們以為我們身體上有些器官是沒有功用的,但隨著生物學的日益發展,現在我們知道,許多所謂無用器官其實具有重要職能。同樣道理,隨著天體物理學的深入鑽探,現在我們意識到,浩瀚的宇宙沒有白費,事實跟我們的直覺相反,宇宙需要遼闊的空間,人類才可能存在。科學家們得出一個共識,即宇宙起源於大爆炸,大爆炸後宇宙持續擴張,創造了巨大的空間,這不斷擴張確保宇宙有一個非常低的平均密度,結果,宇宙從任何方向看起來都是一樣的,有一個專門術語用來描述這現象:「各向同性」(Isotropy)。各向同性對生命之形成是必要的,群星相距甚遠,才不會在高密度下亂作一團。

大爆炸最初的三分鐘便形成了氫和氦,但生命之出現需要比氫和氦更重的元素,現在人類已知的生命都是以碳為基礎而構成的,所有如碳般較重的東西,必須從恆星中氫和氦的核反應中形成。恆星死亡和爆炸後,這些元素分解而進入太空,成為行星和人類的「建築材料」。難怪邁克爾多德(Michael Dowd)牧師為我們的起源而驚嘆道:「我們都是星塵!」這好像中國哲學家莊子所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但化為星塵的過程是漫長而遲緩的,因此它需要一個廣闊的宇宙,若果宇宙只有單一星系的的物質,這小宇宙只能擴張約一個月,不消說,這不會有無窮的恆星誕生與死亡,不會有星塵,不會有我共你。

不錯,浩瀚的宇宙呈現出人類的渺小,似乎暗示了宇宙不是為人而設,但這事實也指向另一個謎思:看似多餘空間其實不是浪費,因為宇宙是如此偉大,所以我們可以才可以存在,那麼,到底宇宙是否為人而設呢?

2010.10.26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