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聖西門位於洛杉磯和三藩市之間,雖然這小鎮附近的海灣Big Sur景色優美,但相對於洛杉磯、三藩市那些國際大都會,這荒涼小鎮便毫不顯眼,然而,今天它卻是旅遊勝地,人們蜂擁而至,都是為了一睹 赫特古堡(Hearst Castle)的風采, 赫特古堡是從前美國傳播媒介大亨威廉赫特的住所,赫特身故之後,這豪宅開放給遊人參觀。 內子和我幾年前曾經在羅得島參觀過幾間豪宅,但若論氣勢而言,羅得島豪宅跟 赫特古堡比較,就好像是遊艇和超級遊輪相比,赫特古堡的牧場佔地二十五萬英畝,花園有一百二十七英畝,裏面有一百六十五個房間,還有自己的飛機場,當然,其建築之雕琢、美術收藏品之豐富,更不在話下。俗語說:「百聞不如一見。」縱使是生花妙筆的描述,也遠不及有形有體的視象,在此我不打算詳細描述 赫特古堡的內容外貌,好讓讀者留下對赫特古堡的神祕感(其實我是想掩飾自己拙於寫景的文筆)。 從前主修傳播理論時,曾經聽聞過威廉 赫特的事蹟,在一九二零年代,每四家美國報紙,就有一家屬於赫特,其影響力可謂非同小可。有趣的是,這位可以左右輿論、影響政策的巨人,卻沒有在洛杉磯、三藩市、紐約、華盛頓首府等政治經濟中樞地帶出入,相反, 赫特選擇了在與世隔絕的聖西門作隱士,每天他的私人飛機,將全國各地赫特旗下的報紙送給他批改,他就用電話、電報跟屬下聯絡。赫特孤立的性格,在政治主張上更加表露無遺。 赫特自稱為「孤立主義」者,一九三零年代納粹德國興起,赫特透過其傳媒影響力,極力主張美國不要參與歐洲事務,不要對希特拉作出任何挑釁行動,只要美國置身事外,自身安全就可得到保障。他又說美國不應該鼓勵英國和法國跟德國敵對,英法希望重新製造第一次大戰的形勢,然後把美國捲入。 一九三六年德國出兵萊恩區, 赫特為德國辯護:「德國所做的,無非是任何國家都會做的事情,就是收回屬於自己的土地。」一九三八年納粹并吞捷克,赫特說蘇聯援助捷克共產黨,蘇聯當然希望美國支持捷克反抗德國,所以他站在英國首相張伯倫一邊,認為最好還是讓德國接收捷克,以換取和平;一九三九年德國入侵波蘭, 赫特的報紙只作「中立報道」。無怪乎人家指摘赫特是「美國的法西斯」。面對日漸緊張的美日關係,赫特提出不要讓生靈塗炭,要努力化解衝突、謀求和平。後來,偷襲珍珠港粉碎了 赫特和平的夢想。 赫特的政治主張,是二十世紀上半葉美國的主流意見,一九一五年德國潛艇攻擊一艘遊輪,殺死了百多名美國乘客,威爾遜總統不但沒有馬上報復,還繼續設法避免參加一次大戰;眾所周知,一戰後美國沒有加入國際聯盟,就是為了不想承擔國際義務;一九二一年哈定總統在上任演說中已經標明美國抽身於歐洲的孤立主義;駕駛飛機橫跨大西洋的美國飛行員林白,公開地說獎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言論,他指出納粹德國空軍極其強大,美國不應與德國為敵……。 赫特的想法深受一次大戰的影響,他認為美國本可寧靜自處,歐洲列強卻毫無自制地互相攻伐,令美國無辜受累。可惜,任憑赫特怎樣鼓吹息事寧人,結果美國仍然被捲入二次大戰。二戰以後,孤立主義銷聲匿跡,美國人認為即使自掃門前雪,人家瓦上霜仍會跌下來砸破自己的頭,於是對外政策變成主動出擊,不消說,這政策挑起了全球的反美情緒。 古人說:「不以成敗論英雄。」這是指一個人的功績、事業,我更進一步說:「不以對錯論英雄。」 赫特並不是高瞻遠矚的先知,但無論如何,即使後來的歷史發展顯明赫特的主張行不通,其渴望和平的願望卻受我景仰。 2004.7.16
Navigation |